4月2日,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右前)和夫人萨尔玛等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出席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移交仪式时参观水稻试验田。 重庆现代农业科技让坦桑尼亚总统赞不绝口 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M.Kikwete)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唐洪军亲切交谈。 绿油油的稻田,又粗又长的稻穗,飘香四溢的稻花。这种景象,在中国随处可见,而对于坦桑尼亚的人民,如此高产的稻田却是第一次见到。这就是“Q优”杂交水稻穿越印度洋,在坦桑尼亚稻田里呈现的“十里稻花香”场景。2011年4月2日,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千里马村,中坦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功移交。看完水稻试验田,看到大如手臂的黄瓜和各式各样的蔬菜,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M.Kikwete)异常兴奋,不停地对着来宾讲述和比划。当他看到崭新整齐的培训室、加工房、专家宿舍、学员宿舍、办公楼、组培室及现代化养鸡设施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不停地伸出拇指赞叹。看到一台台“made in china”的农用机械时,总统亲自坐上一台拖拉机,兴奋地说:“中心配备的先进农业设施和技术,可让坦桑尼亚农业发生变革,是对坦桑尼亚‘农业第一’政策的极大推动,从这里我看到了农业的希望!” 移交仪式上,基奎特笑容满面地从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临时代办付吉军手中,接过了一把硕大的“金钥匙”。这意味着,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简称“重庆市农科院”)控股的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简称“中一种业”)承建、重庆中坦农业发展公司(简称“中坦公司”)具体实施的“中国援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正式移交坦方。从此,示范中心工作由建设期转入以中方运营为主、坦方派员协助的3年技术合作期。 友谊合作、意义深远 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所提出的中非“国家元首”项目,旨在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对于增进中非友谊,扩大中国农业国际影响力,加强中非交流合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方宣布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8项举措,2007年11月16日,商务部、外交部等部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援非专家和青年志愿者出征仪式”,国家有关部门及48个非洲国家驻华使节、有关国际组织代表共700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是中央赋予重庆的一项光荣政治任务。对于重庆来说,此次援建亦是实施重庆农业科技“走出去”发展战略,展示重庆农业科技实力,扩大我市农业对外影响力的大好机会,对促进重庆农业企业步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发展轨道,扩大重庆农产品出口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年多来,在中坦两国高层领导、两国各级部门及驻外使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于2009年10月16日开工建设。在开工晚、工期短、标准高、任务重的情况下,通过建设单位的不懈努力并与有关各方通力合作,于2010年9月建成完工,2010年10月底通过了中国商务部的工程竣工验收,2010年11月通过坦桑尼亚专家组验收。中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成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无偿援助、科技引领、总统盛赞 中国农业较发达,重庆在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生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建设该中心,对坦桑尼亚农业进一步发展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心总面积62公顷,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2公顷的办公与培训区,主要建筑物有办公室、会议室、组培室、教室、图书资料室、展示厅、后勤用房、餐厅和宿舍等。二是10公顷试验展示区,主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试验和示范,以及农机、加工、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展示和示范,包括2公顷试验田、约7公顷展示田和1公顷蛋鸡场,展示区具有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交通便利,并配备有农业机械、简易大棚、贮藏库,农产品加工车间和养鸡设备等。三是50公顷生产和示范区,建有农场道路系统和适当的灌溉系统。中心投入使用后,将为坦桑尼亚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对解决其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当坦桑尼亚正在将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的时候,这个示范中心好比雪中送炭。”移交仪式上,基奎特对此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在他看来,坦桑尼亚农业领域中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实施新技术,而中心的到来,“正是时机”。“中国援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坦国农民学习中国先进农业技术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今后定能在提高坦桑尼亚农民技能,发展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基奎特说。 示范中心的建成,得到了中坦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中国商务部、农业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中国驻坦桑尼亚经商处、重庆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一种业、重庆农投集团在建设期间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铸就了示范中心的圆满完成。 移交仪式上,中坦公司董事长文守云对项目建设情况作了重点发言。他强调了中心在试验研究、人员培训和示范推广方面的三大功能。重庆市农科院院长唐洪军和中一种业董事长钟世良在参加仪式期间,亦对援坦项目工作进行了视察与指导,并与坦桑尼亚农业部长、莫罗戈罗省长就农业合作问题进行了交流。重庆市农科院蔬菜专家陈华林在基奎特邀请下,登上总统专车,专门为坦方介绍中心建设情况以及下一步发展情况。 比质量、赶进度、造精品 国家元首盛赞的背后,凝聚着承建方的大量心血。这项对于坦桑尼亚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是地地道道的“重庆造”。 按照重庆市援坦农业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要求,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下属的中一种业和重庆农投集团及时挑选农业技术、工程建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组建了“重庆中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具体承担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建设任务。 重庆中坦公司成立后,按照商务部和重庆市的要求,随即派员参加了援外项目成套管理办法项目专家培训学习。对外援建具有丰富经验的分包单位亦按商务部要求取得了相应岗位资格认证。同时,还协调和安排设计代表参加了相关培训学习,取得相应资质认证。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中坦公司于2009年6月派员赴坦桑尼亚参加中心建设。 2009 年10 月16 日,中心建设正式启动。为充分统筹国内国外工作,确保各项工程质量和进度,重庆中坦公司成立了“国内项目组”和“国外技术组”,明确了建设相关职责,制定了一系列临时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安排了现场设计、施工、监理技术人员29 人,聘用当地劳工数百人,严格按照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管理办法有序施工。 2010年11月下旬,坦桑尼亚组织的专家组对中心进行了验收,被坦桑尼亚农业部评为“极优工程”。建设进度在首批中国1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中名列前三甲。 中心搭台、科技唱戏、开放发展 根据中坦两国协议,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分为项目建设期(1年)、技术合作期(3年)、企业自主经营期(4年)3个阶段。 前期,中心已引进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丝瓜、黄瓜、豇豆、冬瓜、苦瓜等蔬菜作物共计30多个品种,这些从国内带去的农产品在当地大部分表现良好,产品已经供应坦桑尼亚各大超市、中资机构、宾馆等,在坦桑尼亚影响很大。 进入技术合作期后,中心将体现试验研究、人员培训及示范推广三大功能,集中展示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蔬菜、花卉及香蕉组培苗等试验,同时进行蛋鸡养殖的试验示范等。 在中坦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农科院、中一种业和中坦公司牢记中央赋予重庆的光荣使命,大力实施重庆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以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为契机,把握“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科技专家和企业人员的不断努力,进一步拓展友谊之路、合作之路、发展之路,必将为坦桑尼亚农业发展和重庆农业科技创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