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德可持续发展中心(CSD)德方项目主任带队考察了由我院承建营运的中国援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在中心举行了“中德非三方合作”座谈交流活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北京官员及坦桑尼亚首席代表、Competitive African Rice Initiative (CARI、非洲水稻可持续发展计划)项目主任(GIZ坦桑)、示范中心专家、坦桑尼亚农业部Chollim农科所专家、展示中心管理人员等参加了交流会。会议旨在探索将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等技术,与德国大米产业链相结合的水稻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三方科技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坦桑尼亚的大米产量,减少大米进口。 根据会议安排,援坦农业示范中心王骞主任介绍了重庆水稻育种创新、种子生产与推广、试验示范及优质稻、耐热粳稻、功能稻等水稻育种与产业发展的特殊优势,目前示范中心开展的业务及工作计划,与当地技术合作模式、延伸产业运营模式,并回答了德方提出的相关问题。德方官员介绍了三方合作项目在坦桑尼亚的实施方式及本次座谈交流期望达到的目标。CARI项目主任分享了通过与金融机构、基金等合作,通过以“加工厂+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建设大米加工厂,形成“产加销”产业链发展水稻加工业的成功案例,目前项目已建成8个合作社、发展当地种植农户4万余户。Chollim农科所代表,也传递了坦桑尼亚农牧渔业部领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座谈交流,发现三方各有优势:中方在技术上优势明显,德方在商业模式上有成功案例、积累了丰富经验,坦方有着广袤的田地,种植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提升空间较大;三方合作将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坦桑尼亚水稻生产和大米供应能力,以减缓进口压力;最后三方达成了共同推动合作的一致意见,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任务划分。 中德可持续发展中心(CSD)是在商务部钟山部长和德国经合部穆勒部长提出的“中德非”发展框架下,于2017年5月联合成立,致力于开展中德发展合作对话,并在非洲等第三国开展三方合作项目。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中国商务部外贸发展局是CSD的执行机构。从2017年开始,CSD与农业部外经中心开始探索在农业,尤其是在水稻产业发展中的“中德非三方”潜在合作机会。据坦桑尼亚农业部称,坦桑尼亚每年大米供应缺口5.7万吨,目前大米产量约为2.3万吨;目前该国计划将大米产量提高30%,旨在减少大米进口。本次座谈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德非三方合作推动坦桑尼亚的水稻产业发展,为缓解大米进口压力提供新途径。
|